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如何使用杠杆买股票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
其中,四川发展轨交投资、四川纾困发展基金系四川发展(控股)参与此次股权变更的一致行动人。变更前,三者对新筑股份的持股比例为29.97%。变更完成后,四川发展(控股)及四川纾困发展基金的持股比例为5.47%,蜀道集团通过四川发展轨交投资间接持股比例为24.50%。
文 | 米粒妈
前两天米粒妈无意间刷到一个女孩的采访视频:
还在上大学,就有房有车,同时妈妈还给她开了一家面馆当老板,说是“提前进入社会锻炼,为找工作做准备”。
我还在惊叹现在富养女儿都卷到这地步了,突然感觉这个女孩和她妈妈很眼熟,再定睛一看:
哟,这不是《变形计》里的李勒优吗!
为啥米粒妈对她印象这么深呢?
一是因为《变形计》里身世悲惨的孩子不少,但是李勒优绝对排得上最惨TOP3。
二是因为她的幸运程度也是节目中名列前茅的。
大部分农村孩子在节目结束后都回归了原来的生活,但是李勒优却摇身一变,从一贫如洗的孤儿,成了资产过7位数的小富婆,甚至在网上招来了很多质疑。
李勒优一出生就是天崩开局:
她生于云南红河一个贫困山村,一岁半时妈妈就去世了;父亲犯重罪入狱,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。
为了养活这个可怜的小孙女儿,爷爷奶奶只好外出打工,把李勒优一个人放在家里。
所以,小小年纪的她很早就学会了顾自己,不但会做饭、洗衣服,还会上山砍柴。
看到李勒优赤着脚、背着巨大的篓子在冰冷的岩石上攀爬,米粒妈的心像被刀子割了一样疼:
哪里见过这么小的孩子,干这么重的活!
不仅如此,她还常常一个人在家睡觉。
因为害怕,她每天都要用铁链套在门栓上,另一头则套在手上才能睡得着。
面对镜头,她局促地用手捂住裤子上的破洞,记者问:“你没有新衣服吗”,她怯怯地说:
“我有,但是只有上学时才穿,不然会被同学嘲笑连新衣服都买不起……”
虽然才10岁,李勒优却已经饱尝了生活的艰辛,稚气的脸上满是疲惫和对人生的绝望。
她渴望改变人生,但是米粒妈觉得,她缺少的不光是物质条件,而是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陪伴。
另一边,与李勒优交换的孩子,是来自大连的叛逆少年崔晋,他过着与李勒优全然不同的生活。
崔晋的父母早年离婚,他跟了妈妈吴丽。
那时候吴丽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,成天忙着做生意,导致崔晋几乎处于无人管的状态;内心也对家庭越来越失望,越来越不满,逐渐放纵得无法无天。
他不但逃学厌学,沉迷酒吧、抽烟、纹身,把家里的钱偷了个精光,把妈妈的首饰全部卖掉,一天挥霍掉30万。
吴丽根本管不住他,他一言不合,就砸车发泄怒火,怒吼道:
要不是你们离婚,我至于这样吗!
弄得吴丽成天惶惶不可终日,不知道儿子每天送她什么“惊喜”。实在不知道怎么办,这才报名参加节目。
没想到,经过这件事,不但让儿子脱胎换骨,还让自己又多了一个女儿。
李勒优和吴丽第一次见面,是在大连的机场。
那天李勒优穿了最体面的衣服,可还是裤腿短了一截,一双旧凉鞋噼里啪啦,与周围穿着羽绒服、皮靴的人显得格格不入。
吴丽一看到李勒优就惊叫起来“怎么还穿着凉鞋”,然后赶紧脱下外套给李勒优套上。
李勒优下意识仰起头,一声“妈妈”脱口而出。
吴丽心头一颤,把李勒优紧紧搂在了怀里。
这是李勒优长这么大第一次叫妈妈,在她的梦里,曾经无数次梦见过素未谋面的母亲,拉着她的手,给她吃甜甜的棒棒糖,但是每一次醒来,她都会发现那是假的。
可是这一次,妈妈的样子终于具象化了,这么温柔,这么美丽,是她做梦都不敢想象的。
吴丽问勒优妈妈平时是怎么叫她的,李勒优小声地回答:
“没有妈妈。”
吴丽没理解,又问:“你妈妈叫你优优吗?”
李勒优又重复了一遍:“我没有妈妈,妈妈不在了。”
吴丽问:“爸爸呢?”
勒优说:“不知道。”
吴丽这才意识到勒优的身世,一阵心酸没上心头。
也是在这一刻,她已经决心把勒优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了。
勒优没有吃过大餐,吴丽就带她去吃大龙虾,
勒优没穿过漂亮衣服,吴丽就把她打扮得像小公主一样,
勒优生平第一次见到雪,吴丽就陪她打雪仗、堆雪人,去雪场滑雪,两人摔倒在地上,笑作一团。
她们还一起拍了亲子写真,照片里,吴丽看向勒优的眼神满满都是爱意,和亲生母女没有任何区别,谁都想不到,她们其实才相识不到一个月。
勒优生命中迟到了10年的母爱和温暖,都在这短短几天里全部补偿回来了。
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,在寒风中见到了火光,在火光里触摸到了幸福的样子。
因为珍贵,所以惧怕失去。
勒优对吴丽的依赖,一天比一天更深。
有一次,吴丽因为急事出差,只能把勒优一个人放在家。
黑暗中的勒优恐惧到无法入睡,趴在窗边撕心裂肺地哭喊着“妈妈”。
其实,这样独自度过的漆黑夜晚,她在云南早已经历了无数个。
可是这一次不一样,因为她害怕的不是黑暗,而是害怕这来之不易的母爱只是一场梦,害怕自己再一次被抛弃。
好在吴丽第二天就赶了回来,一进门,她就看见勒优为她准备的饭菜,母女两人其乐融融地吃了起来。
然而,小女孩的火柴总有燃尽的时候,这场一个月的母女,也随着节目的结束即将进入尾声,离别迫在眉睫。
分别那天,吴丽一路把勒优送回了云南老家。
路途漫漫,可是总有尽头,到了家门口,勒优还是忍不住大哭起来,连声喊着“妈妈”。
回到家第二天,她就给吴丽打电话。第一次没打通,她的心漏了一拍,生怕吴丽不要她了。
但其实,吴丽正在紧锣密鼓地打算收养李勒优。可惜的是,吴丽单身带娃不符合收养条件,况且李勒优有爷爷奶奶,并不算真正的孤儿,所以从法律上来说收养行不通。
然而吴丽没有放弃,不能收养,至少要团聚。于是她费尽周折,把李勒优接到了大连上学。
可惜,山村和城市的学习条件差得太多,勒优的基础太差,实在无法跟上大连的学习节奏。
加上和同学们成长环境相差过大,李勒优在大连生活得很不适应。
两个月后,李勒优主动提出,她还是想回到云南上学。
她在作文里写道:
我喜欢这个城市,不是因为这里有多繁华,而是因为只有在这里,我才有了妈妈。
她决心,要靠自己的努力考到大连来,那时候再和妈妈团聚。
这一幕让米粒妈觉得李勒优这个小姑娘不简单。
她很清楚地知道,人还是要靠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出困境:
先考上县城初中,然后去市里上高中,目标是去大连,学医!
回到云南之后,李勒优依然是那个孝顺勤俭的孩子,一边承担家务,照顾爷爷奶奶,一边努力学习,为和妈妈的约定而奋斗。
虽然平时不能见面,但母女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。
吴丽承包了勒优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,每年寒暑假,勒优也都会从云南飞到大连和吴丽母子见面。
虽然网上都说吴丽是富婆,但事实上,资助勒优那几年吴丽的经济状况并不好。
因为被合作伙伴欺骗,吴丽的生意几乎崩溃,每个月给勒优的1800元都是她七拼八凑出来的。
有一年勒优放假来大连,一不小心睡过头错过飞机,吴丽只好花了2300元补了张头等舱的票让她过来。
但勒优不知道的是,这2300块是吴丽借的,花了好几个月才还完。
虽然艰苦,但吴丽和儿子崔晋从来没有把勒优看成负担,他们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,彼此牵挂惦念,渴望着团聚。
吴丽赚钱也更加卖力了,崔晋有时候不解地问:“你这么拼干嘛?”
吴丽只是淡淡地说:“还有一个等着上大学呢!”
转眼李勒优就要上高三了,最关键的一年,吴丽把她接到了大连,专门找老师给她一对一补习。
有网友算过,一节课500块,光是补课费吴丽就花了四十多万。
虽然这个数字没法验证,但是吴丽这么多年来给勒优花的钱、费的心思,绝对不亚于对亲生女儿的付出了。
高考那天,吴丽母子俩早早在考场门口等待勒优凯旋。
他们一个穿旗袍,寓意“旗开得胜”,一个穿着黄色上衣和紫灰色短裤,寓意着“紫腚灰黄(指定辉煌)”。
勒优不负众望,顺利考上了大连的学校,也成了她们村里的骄傲。
勒优来到大连后,一家人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琐碎温馨的日常,吴丽的签名改成了“有一儿一女的母亲”。
更让米粒妈惊喜的是,8年前的叛逆男孩崔晋,竟然脱胎换骨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:
主动帮忙打理店里的生意,帮妈妈、妹妹拎包、干活儿,还超级宠妹。
李勒优说要学滑板,他眼都不眨地买了4000块的滑板送她,宠溺地看着她说:“小家伙终于有一样兴趣爱好了”。
不仅如此,吴丽斥巨资给勒优买房买车开店,崔晋竟然也毫无二话,开开心心地和勒优分享一切。
他曾经说:
“如果不是遇见李勒优,我都不知道自己那么混蛋”;
“都说李勒优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,可没人知道是她这辈子拯救了我”。
妈呀,这是什么小说情节,米粒妈的眼睛又不小心进沙子了。
是啊,很多人都说李勒优中了大乐透,才能遇到这么好的一家人,治愈了她不幸的童年。
但反过来想,当年吴丽母子俩徘徊在破碎边缘,深陷焦虑和绝望时,李勒优的出现,何尝不是一剂抚慰他们的良药呢?
与其说李勒优是被施舍、救助的那一方,倒不如说,他们激发了彼此内心最柔软和脆弱的地方,用爱意的流动和传递,完成了三个人的救赎、治愈与成长。
米粒妈前不久写过一篇“双胞胎姐妹分别三十年重逢后又决裂”的故事,那时候我感慨人性复杂,一旦涉及利益,即便是亲姐妹都免不了反目成仇。(文章戳
《双胞胎姐妹失散30年,重逢后却成了仇人》)
但李勒优的故事,为“人性复杂”添上了新的注解:
人性可以是逐利的,但也可以是无私的。
即便毫无血缘关系的人,也可以建立深厚炽热的真情。
吴丽不求回报的母爱,融化了李勒优无父无母的童年伤痕,填满了所有遗憾和空缺;
而李勒优的纯真、坚强、乐观,让吴丽感受到作为母亲久违的快乐,也让因缺爱而顽劣的崔晋,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,以及作为男人的责任和担当。
在充满现实和利益的残酷世界里,我们越来越不相信所谓无条件的爱,但是总有人在悄悄证明着,纯洁美好的感情是真实存在的。
希望李勒优一家能将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守护下去,没有反转,只有相亲相爱,也希望这样的故事多一点,再多一点。